《空巢》:空巢老人的背后,缺失的是情感的温

摘 要

  你有过劝爸妈不要买保健品,却被他们的固执打败的经历吗?每次看到爸妈购买一堆没用的保健品,或者是有害无益的保健品,是不是觉得很心塞?是不是看着爸妈乱花钱,却一点办法

你有过劝爸妈不要买保健品,却被他们的固执打败的经历吗?每次看到爸妈购买一堆没用的保健品,或者是有害无益的保健品,是不是觉得很心塞?是不是看着爸妈乱花钱,却一点办法也没有,而为此感到万般无奈?

很多时候,我们对爸妈的行为感到不解,比如爸妈连剩菜都不舍得倒掉,却舍得花几千块钱买毫无用处的保健品。比起身为儿女的我们,爸妈似乎更愿意相信售卖保健品的销售员。为什么我们与爸妈的隔阂越来越深,而理解越来越少?

在《空巢》这本书中,作者薛忆沩用文字深度剖析父母辈的心理,去探寻空巢老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,他们为何如此固执不听劝,以及作为儿女该如何重新看待父母和理解父母。

《空巢》这部小说是薛忆沩根据母亲的亲身经历加以编写,他花了三年多的时间,完成了对母亲那一代人的“心理分析”。小说选取的是第一人称“我”的视角,用诈骗的故事来贯穿母亲的一生,薛忆沩着重描写母亲的心理特征。

《空巢》讲述的是身为人民教师的“我”,经历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电话诈骗。在接到骗子的电话后,“我”深信不疑骗子就是“警察”,并且毫不怀疑地按照骗子的计划,将银行存款转账到绝密账户。然而,这一切在二十四小时后,“我”彻底明白是一场诈骗,而存款也不翼而飞。

当听到父母被诈骗电话骗取钱财时,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跟我一样,首先是感到愤怒,追问父母损失了多少钱?紧接着,对他们就是一顿责骂。其实,我们是想表达“下次不要再轻意相信陌生人了”,但说出口的却是难听的话,甚至没想过去关心一下父母被欺骗后的心情。

《空巢》这本小说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,是想让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父母一代人的心理想法,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,而作为女儿又能给予他们什么东西,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究。

01.所有外在的强大,不过是对孤独内心的自我保护

《空巢》里的主人公是个八十岁的老太太,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,养育了两个儿女,他们分别在国外生活和工作。自从老伴过世后,老太太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,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度过余生。

老太太的一生看似光彩,但她的人生可谓是糟糕:青年时期,为了丈夫的前途,老太太不得不与有产阶级的原生家庭脱离关系;中年时期,丈夫屡次出轨,好不容易盼来退休生活,与丈夫共度晚年,不料丈夫身患重病很快离世;晚年时期,儿女定居海外,老太太独自一人留在国内生活。

对于原生家庭,老太太被迫与之剥离,实属无奈之举;对于婚姻的不幸,丈夫出轨后回归,老太太表现出冷淡的态度;对儿女的不顺从,女儿常常与之顶嘴,老太太则表现出一副尖酸刻薄的样子。

在《空巢》的故事里,老太太给读者一种要强的感觉,而老太太的内心独白多次出现“清白”“丢面子”等字眼。老太太为了守住自己的面子,为了不让女儿诟病自己的行为,在被骗子骗走钱财后,她先想到的是如何瞒着儿女,不让他们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丢脸的事。

看到这里,很多人不理解老太太的想法,甚至认为只顾着面子的行为很愚蠢。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报案尽量挽回损失。可是,细读故事会发现,老太太是个非常孤独的人,她那么顾及所谓的“清白”和“面子”,其实是出于人性的弱点:自我保护机制。

自我保护机制指的是,当人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时,潜意识里会主动开启自我保护机制,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,以此更好地适应生活。这是一种潜意识里做出来的反应。

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潜藏着这项特点,只不过没到紧急关头,潜意识不会轻易启动自我保护机制。恰恰相反,在危机时刻,自我保护机制能够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,获得一些安全感,表现得坚强一些。

自我保护机制的本质是没有对错之分的,但是长期启动自我保护机制,就会让人陷入自我的舒适区,对自我保护机制产生过度依赖,而失去对身边人的信任,甚至变得顽固不堪。

就像《空巢》里的老太太,她长期独自生活,身边既没有可依赖的亲人,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,遇到问题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。这种情况下,她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主动开启,以此保护弱小的自己不受外界的伤害,这也使得她在被欺骗之后不敢对儿女讲述事情的真相。

在老太太看来,所谓的“清白”和“面子”是唯一能够保护她内心不受伤害的东西。所以,她宁愿损失钱财也不愿露脸到警察局报案;宁愿自己承受钱财损失,也不愿跟女儿讲述事情的真相。

老太太在儿女面前表现出要强的样子,一副不需要任何人帮忙的态度。事实上,这是老太太的潜意识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,弱小的内心渴望受到保护和认同,而女儿对她常常表现出苛责,这使她的自尊心严重受打击。于是,她干脆屏蔽对儿女的信任和倾诉。

然而,这恰恰体现出老太太内心的渴望,她渴望得到儿女的信任和认同。但是,自尊心如此强烈的老太太是不会主动开口跟儿女讲述自己的需求,这也是老太太生活多年,却一直感到孤独的原因。

02.所谓的依赖,不过是内心渴望获得温暖和情感信赖

在《空巢》的故事中,老太太多次提到与女儿的关系,她觉得女儿是个不顺从的孩子。每次打电话说不到两句话,就开始说老太太的不是,从来不会考虑她作为母亲的感受。

与其相反,老太太很喜欢卖保健品的销售员小雷,认为她是个贴心的孩子。每次见面,小雷都会关切的拉着老太太的手问她的身体状况,耐心听她讲述身体出现的异常情况,还会不定期给她一些免费的保健品,推荐她去听免费保健讲座。

过年过节的时候,小雷会登门拜访,陪伴老太太过节,就连老太太的生日,小雷都牢记在心上。在老太太心里,她已经把小雷当成自己的女儿。在小雷身上,老太太感受到来自女儿的体贴和周到。所以,老太太觉得“不管花了多少钱,这些钱花得开心,花得值得,因为它是为小雷花的”。

其实,老太太知道小雷接近自己的目的,就是为了推销保健品,但是她依然愿意花钱,愿意为小雷付出的那份真情花钱。与其说老太太在为小雷花钱,倒不如说她在为自己的情感需求花钱。

虽然老太太养育了两个儿女,但是女儿的脾气并不好,没聊两句就会吵起来。稍微关系好一点的就是儿子,但是儿子娶了媳妇之后就很少顾及到母亲了。

老太太常年独自生活,身边没有可以依靠的人,就连找儿女聊天,还要算好时差才能给他们打电话。这种空巢的生活,使得老太太的内心特别渴求依赖,而她的情感需求也特别强烈。

情感需求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排列,分别是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情感和归属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

人是社会性动物,而情感需求是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。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获得爱与被爱、被关注、被尊重,但是老太太的一生似乎从未感受过被爱。

对于婚姻,老太太至始至终都觉得那是人生错误的开始。就算发现婚姻是场错误,她依然没有提出离婚,甚至隐忍丈夫出轨,在外面另组家庭。在老太太看来,空巢生活从进入婚姻那一刻就开始了,她早就习惯有丈夫却没有爱的家庭。

情感需求就像一颗糖,从没吃过糖的人,不会想念它的甜。一旦尝过糖的味道,就会不断地想念甜的味道。对于老太太来说,小雷的关怀就像那个久违的糖一样。

当小雷对老太太施加一点点关心与问候,她就会觉得特别温暖,恨不得对人掏心掏肺,而小雷也成为老太太生活上的依赖。所以,故事的最后,老太太发现小雷是诈骗团伙的一员时,她的内心是奔溃的。

03.对于空巢老人,作为儿女该如何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?

小说的最后,老太太经过二十四小时后,终于明白自己掉入了骗子的陷阱,而存款也不翼而飞,最令她难受的事情并不是钱财的损失,而是她觉得一生的清白还是没保住。

当儿子告知她要去警察局报案,看看能否挽回损失时,老太太身心都在拒绝踏入警察局,因为进警察局报案会碰到邻居,到时候大家都知道她被骗的事情,她不想在大家那么丢脸。

听到母亲如此抗拒报案,电话那头的儿子都快气炸了。但很快,他平复了心情,跟母亲好好分析骗子的陷阱,以及骗走的钱财可能会用来做什么事情。经过软硬兼施后,老太太终于妥协了,愿意到警察局去报案。

看到这里,相信很多人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样,认为这个老太太要面子,太要强。仔细想想,会发现老太太的身上有着父母那一代人的影子,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像老太太那样爱逞强呢?

很多时候,我们只看到父母的倔强,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那样固执。其实,身为儿女的我们都还不太理解父母的经历和想法。

父母那一代人经历过时代的变革,曾经献身于革命事业,全心全意为国家、为家庭、为儿女付出,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为别人付出,却很少顾着自己。

如今,他们到了退休的年纪,最渴望的儿孙满堂,享受天伦之乐。然而,社会发展得太快,不再是子承父业的年代,很多年轻人不甘心一辈子只待在家乡,便选择外出打拼,而很多老人就成为典型的空巢老人。

我们很难感同身受地去理解父母曾经走过的路,经历过的事,但那并不妨碍我们多花点时间了解父母的现在。其实,了解父母不需要特地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,当然能够陪伴更好。如果做不到,那就试着倾听,耐心地听听他们想表达的内容。

当我们试着走进父母的世界,会发现他们的需求很简单,不过是希望儿女多花点时间听听他们的唠叨,多花点时间来陪伴。我们偶尔也跟父母说说工作上的事情,说说朋友之间的八卦,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生活,让他们有融入感,而不至于觉得被社会抛弃。

我是@爱读书的橙橙,欢迎关注,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!以上文章为原创,盗版必究!

相关搜索
  • 空巢老人作文
  • 留守老人
  • 空巢老人
  • 空巢的意思
  • 空巢的含义
  • 关于空巢的作文
    qyangluo
  • 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    昵称:
   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    验证码: